![]() 麦克风和音响播放设备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麦克风和音响播放设备,其中,包括握筒、网罩和拾音模块,网罩可拆卸安装于握筒的顶端、并与握筒共同形成供拾音模块安装置放的集音腔;其中,网罩包括沿前后向对半设置的前安装盖和后安装盖,前安装盖和后安装盖均贯穿设有多个透音孔,多个透音孔自前安装盖的前表面结构中心、后安装盖后表面的结构中心分别呈扩散式布设,且沿扩散方向,每一透音孔的孔径呈渐缩设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利于提升麦克风的拾音效果,给予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公开号:CN214338090U 申请号:CN202023219256.1U 申请日:2020-12-28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郑良义 申请人:Shenzhen Qiyin Electronics Co ltd; IPC主号:H04R1-08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麦克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麦克风和音响播放设备。 [n0002] 麦克风,学名为传声器,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能量转化器件,也称话筒、微声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的发展,麦克风已经逐渐普及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n0003] 常见的麦克风一般包括网罩、握筒、安装于握筒内的拾音元件及其他电路模块,网罩固定于握筒的顶部,主要用于保护内部的拾音元件,使其免受外界的干扰,同时又使拾音元件能够准确采集到外界声音信号。 [n0004] 现有技术中,麦克风的网罩大多由铁丝材质进行冲压和蚀刻所制成,其所形成的透音孔排列方式单一,导致拾音效果不佳。 [n0005]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麦克风,旨在提升麦克风的拾音效果,给予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n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麦克风,包括握筒、网罩和拾音模块,所述网罩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握筒的顶端、并与所述握筒共同形成供所述拾音模块安装置放的集音腔;其中, [n0007] 所述网罩包括沿前后向对半设置的前安装盖和后安装盖,所述前安装盖和后安装盖均贯穿设有多个透音孔,多个所述透音孔自所述前安装盖的前表面结构中心、后安装盖后表面的结构中心分别呈扩散式布设,且沿扩散方向,每一所述透音孔的孔径呈渐缩设置。 [n0008] 可选地,所述前安装盖包括立设于所述握筒顶端的前支撑板、第一左支撑板、第一右支撑板、及横设于所述前支撑板、第一左支撑板、第一右支撑板三者顶端的第一上盖板,所述前支撑板的左侧与所述第一左支撑板相接,右侧与所述第一右支撑板相接; [n0009] 多个所述透音孔自所述前支撑板的结构中心扩散至所述第一左支撑板、第一右支撑板和第一上盖板。 [n0010] 可选地,所述后安装盖包括立设于所述握筒顶端的后支撑板、第二左支撑板、第二右支撑板、及横设于所述后支撑板、第二左支撑板、第二右支撑板三者顶端的第二上盖板,所述后支撑板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左支撑板相接,右侧与所述第二右支撑板相接; [n0011] 多个所述透音孔自所述后支撑板的结构中心扩散至所述第二左支撑板、第二右支撑板和第二上盖板,所述第一上盖板的后端与所述第二上盖板的前端、所述第一左支撑板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左支撑板的前端、所述第一右支撑板的后端与第二右支撑板的前端分别可拆卸相接。 [n0012] 可选地,所述麦克风还包括压紧环,所述压紧环用于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前安装盖和后安装盖连接处。 [n0013] 可选地,所述握筒顶端环设有沿竖向延伸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形成有一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供所述前安装盖插接、且所述限位板的内周壁与所述前支撑板、第一左支撑板、第一右支撑板三者的外周壁相抵顶,以限制所述前安装盖沿横向向外移动。 [n0014] 可选地,所述前安装盖还包括立设于所述握筒顶端的左倾斜板和右倾斜板,所述前支撑板的左侧通过所述左倾斜板与所述第一左支撑板相接,右侧通过所述右倾斜板与所述第一右支撑板相接,所述左倾斜板和右倾斜板由前至后呈相互远离的倾斜状设置。 [n0015] 可选地,所述前安装盖的前表面至所述后安装盖的后表面之间的长度距离为15mm~20mm。 [n0016] 可选地,所述透音孔的孔径范围为:0.8mm~2mm。 [n0017] 可选地,所述拾音模块包括用于安装固定于所述握筒顶端的固定底座,所述底座由柔性材质制成,以减缓所述拾音模块与所述握筒之间的晃动。 [n0018]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音响播放设备,包括麦克风,该麦克风包括握筒、网罩和拾音模块,所述网罩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握筒的顶端、并与所述握筒共同形成供所述拾音模块安装置放的集音腔;其中, [n0019] 所述网罩包括沿前后向对半设置的前安装盖和后安装盖,所述前安装盖和后安装盖均贯穿设有多个透音孔,多个所述透音孔自所述前安装盖的前表面结构中心、后安装盖后表面的结构中心分别呈扩散式布设,且沿扩散方向,每一所述透音孔的孔径呈渐缩设置。 [n002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网罩的前安装盖和后安装盖对半设于握筒的前后两端,以便于用户对网罩的组装和拆卸,通过使网罩的多个透音孔自前安装盖的前表面结构中心、后安装盖的后表面结构中心分别扩散布设,并在透音孔扩散方向上,使投影孔的孔径逐渐缩小,以在靠近用户声腔的前安装盖的前表面结构中心,或后安装盖的后表面结构中心处,让更多的声音透过透音孔进入网罩内的集音腔,在远离用户声腔的位置,缩小透音孔的孔径以保障网罩整体的结构强度,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网罩,本设计的网罩透音孔排列形式更为丰富,有利于提高网罩内的拾音模块的拾音效果。 [n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n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麦克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n0023] 图2为图1中麦克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n0024] 图3为图1中麦克风的网罩结构示意图。 [n0025] 附图标号说明: [n0026] 1、握筒;11、限位板;2、拾音模块;21、固定底座;3、网罩;31、前安装盖;311、前支撑板;312、第一左支撑板;313、第一右支撑板;314、第一上盖板;315、左倾斜板;316、右倾斜板;32、后安装盖;321、后支撑板;322、第二左支撑板;323、第二右支撑板;324、第二上盖板;4、压紧环 [n0027]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n002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29]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n0030]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n0031]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麦克风。 [n003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麦克风包括握筒1、网罩3和拾音模块2,网罩3可拆卸安装于握筒1的顶端、并与握筒1共同形成供拾音模块2安装置放的集音腔;其中, [n0033] 网罩3包括沿前后向对半设置的前安装盖31和后安装盖32,前安装盖31和后安装盖32均贯穿设有多个透音孔,多个透音孔自前安装盖31的前表面结构中心、后安装盖32后表面的结构中心分别呈扩散式布设,且沿扩散方向,每一透音孔的孔径呈渐缩设置。 [n0034] 可以理解,当用户在使用麦克风的过程中,其声腔正对的部位多为前安装盖31的前表面结构中心或后安装盖32后表面的结构中心,本设计中,位于这两处区域的透音孔呈最大化设计,以便于让更多的声源穿过透音孔进入集音腔,而在远离用户声腔的方向上,透音孔则呈逐渐缩小设置,以在保证网罩3的集音效果的前提下,也能够保证网罩3整体的结构强度。 [n0035] 本实施例中,麦克风既可以为有线麦克风,也可以为无线麦克风,而当麦克风采用无线形式传输电信号时,麦克风设于握筒1内部的电路板还设有通信模块,以与外部播放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前安装盖31和后安装盖32为同一结构设计,换言之,前安装盖31和后安装盖32由同一工艺模板制成,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麦克风的观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麦克风的工艺制造成本,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前安装盖31和后安装盖32也可以为不同的结构设计,另外,前安装盖31和后安装盖32也可以为一体化设计,对此均不作限制。 [n0036] 可选地,拾音模块2包括用于安装固定于握筒1顶端的固定底座21,底座由柔性材质制成,以减缓拾音模块2与握筒1之间的晃动。可以理解,如此设置,一方面避免了握筒1与拾音模块2之间的相互晃动,而导致两者的连接处出现松动的现象,有利于提升两者的连接稳固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两者的零部件由于晃动而损坏的现象,有利于延长两者的使用寿命;不失一般性的,于本实施例中,固定底座21由硅胶材料所制成,容易理解,硅胶为现有技术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减振材料,具有结构稳定,获取容易等优点,应当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底座21也可以由橡皮等其他柔性材料所制成,对此不作限制。 [n0037]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网罩3的前安装盖31和后安装盖32对半设于握筒1的前后两端,以便于用户对网罩3的组装和拆卸,通过使网罩3的多个透音孔自前安装盖31的前表面结构中心、后安装盖32的后表面结构中心分别扩散布设,并在透音孔扩散方向上,使投影孔的孔径逐渐缩小,以在靠近用户声腔的前安装盖31的前表面结构中心,或后安装盖32的后表面结构中心处,让更多的声音透过透音孔进入网罩3内的集音腔,在远离用户声腔的位置,缩小透音孔的孔径以保障网罩3整体的结构强度,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网罩,本设计的网罩3透音孔排列形式更为丰富,有利于提高网罩3内的拾音模块2的拾音效果。 [n0038] 可选地,前安装盖31包括立设于握筒1顶端的前支撑板311、第一左支撑板312、第一右支撑板313、及横设于前支撑板311、第一左支撑板312、第一右支撑板313三者顶端的第一上盖板314,前支撑板311的左侧与第一左支撑板312相接,右侧与第一右支撑板313相接;多个透音孔自前支撑板311的结构中心扩散至第一左支撑板312、第一右支撑板313和第一上盖板314。可以理解,为保障前安装盖31的结构稳固性,于本实施例中,前支撑板311、第一左支撑板312、第一右支撑板313和第一上盖板314为一体化成型结构,当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前支撑板311、第一左支撑板312、第一右支撑板313和第一上盖板314相互之间也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组装。 [n0039] 可选地,后安装盖32包括立设于握筒1顶端的后支撑板321、第二左支撑板322、第二右支撑板323、及横设于后支撑板321、第二左支撑板322、第二右支撑板323三者顶端的第二上盖板324,后支撑板321的左侧与第二左支撑板322相接,右侧与第二右支撑板323相接;多个透音孔自后支撑板321的结构中心扩散至第二左支撑板322、第二右支撑板323和第二上盖板324,第一上盖板314的后端与第二上盖板324的前端、第一左支撑板312的后端与第二左支撑板322的前端、第一右支撑板313的后端与第二右支撑板323的前端分别可拆卸相接。可以理解,后安装盖32采用与前安装盖31相同的结构设计,因此,后支撑板321、第二左支撑板322、第二右支撑板323和第二上盖板324也采用一体化成型的结构,以保障后安装盖32的结构稳固性,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后支撑板321、第二左支撑板322、第二右支撑板323和第二上盖板324相互之间也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组装。 [n0040] 可选地,麦克风还包括压紧环4,压紧环4用于可拆卸固定于前安装盖31和后安装盖32连接处。可以理解,如此设置,可以有效加固前安装盖31和后安装盖32的连接稳固性,不失一般性的,压紧环4沿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前卡接槽和后卡接槽,前卡接槽和后卡接槽均呈倒U形设置,前卡接槽用于供第一左支撑板312、第一右支撑板313和第一上盖板314卡接固定,后卡接槽用于供第二左支撑板322、第二右支撑板323和第二上盖板324卡接固定,容易理解的是,压紧环4与前安装盖31、后安装盖32之间的卡接连接是现有技术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稳固,组装简便,当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压紧环4与前安装盖31、后安装盖32之间也可以通过插接的等连接方式进行组装,对此不作限制。 [n0041] 可选地,握筒1顶端环设有沿竖向延伸的限位板11,限位板11形成有一限位槽,限位槽用于供前安装盖31插接、且限位板11的内周壁与前支撑板311、第一左支撑板312、第一右支撑板313三者的外周壁相抵顶,以限制前安装盖31沿横向向外移动。可以理解,限位板11内周壁的径向尺寸与网罩3的外周壁径向尺寸相适配,当网罩3的底端卡接装入限位槽中,限位板11的内周壁能够与网罩3的外周壁相抵顶,以此限制网罩3的前安装盖31和后安装盖32相互分离。 [n0042] 可选地,前安装盖31还包括立设于握筒1顶端的左倾斜板315和右倾斜板316,前支撑板311的左侧通过左倾斜板315与第一左支撑板312相接,右侧通过右倾斜板316与第一右支撑板313相接,左倾斜板315和右倾斜板316由前至后呈相互远离的倾斜状设置。可以理解,如此设置,一方面有效的拓展了网罩3的内部空间(集音腔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拾音模块2的集音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得前支撑板311与第一左支撑板312、第一右支撑板313之间的连接处能够平缓过渡,避免前支撑板311与第一左支撑板312、第一右支撑板313之间的连接处过于突兀,而易于与外界环境相磕碰,有利于延长网罩3的使用寿命、以及提升网罩3的观感。不失一般性的,后安装盖32的后支撑板321与第二左支撑板322、第二右支撑板323之间的连接处也同样设有倾斜板,在此不再赘述。 [n0043] 可选地,前安装盖31的前表面至后安装盖32的后表面之间的长度距离为15mm~20mm。前安装盖31的前表面至后安装盖32的后表面之间的长度距离设为X,即为第一上盖板314的前端至第二上盖板324的后端的长度距离,可以理解,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网罩由铁丝材质进行冲压和蚀刻所制成的形式,本设计中的网罩3采用板块的结构形式,能够避免顶端面由于长度过长而出现塌陷的现象,本实施例中,X优选在15mm~20mm区间,既能够有效提升集音腔的空间尺寸,也能够有效的保证网罩3的结构稳固性,进一步的,X最优选的数值为17mm,应当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X也可以小于15mm、或大于20mm,对此不作限制。 [n0044] 可选地,透音孔的孔径范围为:0.8mm~2mm。可以理解,透音孔的孔径设为Y,当Y小于0.8mm时,不利于声源透过透音孔进入集音腔,当Y大于2mm时,则难以更好的保证网罩3的结构稳固性,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Y也可以小于0.8mm,大于2mm,对此不作限制。 [n0045]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音响播放设备,该音响播放设备包括麦克风,该麦克风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音响播放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n004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麦克风,其特征在于,包括握筒、网罩和拾音模块,所述网罩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握筒的顶端、并与所述握筒共同形成供所述拾音模块安装置放的集音腔;其中, 所述网罩包括沿前后向对半设置的前安装盖和后安装盖,所述前安装盖和后安装盖均贯穿设有多个透音孔,多个所述透音孔自所述前安装盖的前表面结构中心、后安装盖后表面的结构中心分别呈扩散式布设,且沿扩散方向,每一所述透音孔的孔径呈渐缩设置。 [00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盖包括立设于所述握筒顶端的前支撑板、第一左支撑板、第一右支撑板、及横设于所述前支撑板、第一左支撑板、第一右支撑板三者顶端的第一上盖板,所述前支撑板的左侧与所述第一左支撑板相接,右侧与所述第一右支撑板相接; 多个所述透音孔自所述前支撑板的结构中心扩散至所述第一左支撑板、第一右支撑板和第一上盖板。 [00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盖包括立设于所述握筒顶端的后支撑板、第二左支撑板、第二右支撑板、及横设于所述后支撑板、第二左支撑板、第二右支撑板三者顶端的第二上盖板,所述后支撑板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左支撑板相接,右侧与所述第二右支撑板相接; 多个所述透音孔自所述后支撑板的结构中心扩散至所述第二左支撑板、第二右支撑板和第二上盖板,所述第一上盖板的后端与所述第二上盖板的前端、所述第一左支撑板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左支撑板的前端、所述第一右支撑板的后端与第二右支撑板的前端分别可拆卸相接。 [000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还包括压紧环,所述压紧环用于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前安装盖和后安装盖连接处。 [0005]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握筒顶端环设有沿竖向延伸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形成有一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供所述前安装盖插接、且所述限位板的内周壁与所述前支撑板、第一左支撑板、第一右支撑板三者的外周壁相抵顶,以限制所述前安装盖沿横向向外移动。 [0006]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盖还包括立设于所述握筒顶端的左倾斜板和右倾斜板,所述前支撑板的左侧通过所述左倾斜板与所述第一左支撑板相接,右侧通过所述右倾斜板与所述第一右支撑板相接,所述左倾斜板和右倾斜板由前至后呈相互远离的倾斜状设置。 [000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盖的前表面至所述后安装盖的后表面之间的长度距离为15mm~20mm。 [0008]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音孔的孔径范围为:0.8mm~2mm。 [0009]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模块包括用于安装固定于所述握筒顶端的固定底座,所述底座由柔性材质制成,以减缓所述拾音模块与所述握筒之间的晃动。 [0010] 10.一种音响播放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麦克风。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6666296B1|2003-12-23|Speaker assembly CN214338090U|2021-10-01|麦克风和音响播放设备 CN204350252U|2015-05-20|一种用于耳机的振动效果器 JP3101992B2|2000-10-23|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における音響装置 CN210093517U|2020-02-18|扬声器箱 CN209787442U|2019-12-13|麦克风 CN210641068U|2020-05-29|扬声器箱 CN213244272U|2021-05-18|一种户外用节能音箱 CN210469689U|2020-05-05|一种便于更换的便携式耳机面盖 CN209823977U|2019-12-20|一种双喇叭不对称三角音腔体麦克风音箱 CN209267778U|2019-08-16|一种大振膜平板蓝牙音箱 CN210696996U|2020-06-09|一种音箱结构及应用其的音乐枕头 CN210202006U|2020-03-27|一种音箱的面板 EP3637786A1|2020-04-15|Detachable combination speaker CN212463353U|2021-02-02|一种可降噪电视扬声器 CN210725192U|2020-06-09|一种具有防尘功能的音响 CN210444442U|2020-05-01|一种多角度摆放便携音箱喇叭组件 CN210868057U|2020-06-26|音箱 CN213462181U|2021-06-15|一种蓝牙智能语音音响 CN211791945U|2020-10-27|一种自适应拾音一体机 CN212305619U|2021-01-05|低音效果更佳的耳机 CN214101733U|2021-08-31|一种骨传导系统与动圈系统一体发声装置 CN210444322U|2020-05-01|一种提升智能手机听筒声学效果的结构 CN210093435U|2020-02-18|扬声器箱 CN211267080U|2020-08-14|一种扬声器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3219256.1U|CN214338090U|2020-12-28|2020-12-28|麦克风和音响播放设备|CN202023219256.1U| CN214338090U|2020-12-28|2020-12-28|麦克风和音响播放设备|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